广电有线享TV全新改版升级
银铃模式
儿童模式
【官方公告】中国广电5G现全面支持 iPhone
高质量发展年
5g精彩启航
中国广电
电视端“强国TV”山东上线
有线优享 新版上线
安全生产

面对5G,我们要做点什么

对许多行业来说(包括广电网络),2019年产业发展最大机遇和挑战,莫过于5G网络(代指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加速建成落地。

从政策公布的时间上看,5G网络将用两年左右时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12月10日,国家工信部正式对外公布,已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发放了5G系统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已制定并实施2020年启动5G网络商用的计划。

广电网络在5G方面也在积极布局。据媒体报道,在获得工信部参与5G建设许可后,中国广电网络正在一方面积极申请移动通信资质和5G牌照,另一方面抓紧进行技术、商务等方面的战略布局;近日与中信集团、阿里巴巴分别达成面向5G的战略合作协议。并且,国家在支持和推动广电网络的整合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已将广电网络整合和升级改造方案列入2019年工作要点。

可以说,5G网络的实施落地已是确定性的大趋势,广电网络的未来发展将无可避免地融入其中。

一、5G网络会带来什么

既然要与5G共舞,首先要弄明白5G网络的落地意味着什么。

表面看,5G使移动互联网的网速提升了几十倍(5G网络的理论下行速度为10Gb/s,相当于下载速度1.25GB/s),不过是快了很多而已;而深入一步,就会发现网速如此大幅的提升,就会自然形成一个“质变”的后果:传说中的万物互联终于可以跳出网络连接速度的桎梏,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万物互联,意味着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各种既有的、可能的应用全部可以实现“在线”、并接近实时地互联。所有电子设备、商用家用电器、智能家具等硬件,包括文化产品、教育、医疗、餐饮等等可以想到的所有服务,都将在移动互联网这个“联通之海”的支撑下,实现高颗粒度的时时“在线”——整个世界,实现了全联通的“在线”;可以说,这种现实世界的“在线化”将使得所有行业面临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对广电网络,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万物互联到来,在移动互联网支撑下,所有的应用,都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中自由连通,所有可以想到的应用都可以“在线”取得,当然会波及传统有线电视的固有阵地——电视机。可以想见,在5G网络的支撑下,所有的屏幕,不管有形的电视和移动终端,还是在技术上已经走向成熟的无形屏如3D投影,都将实现“在线化”;在这种情况下,有线电视业务的“在线化”势必无可避免。因此,面对5G,广电网络要面对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如何规划设计和推进业务的“在线化”。

二、无可回避的选择——“在线”

即使在5G即将到来的当下,仍有不少同事还在怀疑业务“在线化”的必要性,认为现阶段完全可以继续采用“离线”方式,即业务在不直接连通互联网的情况下,引入“私有云”、边缘计算的思路,在局端建立收集汇总用户数据、并通过数据挖掘优化内容服务的数据后台,同时推出多屏互动等功能,一样可以有效提升用户体验,达到不弱于各种互联网应用的水平;并且,业务“离线”既可以更好地达成内容可管可控的目标,又能够有效避免“在线”带来的舆论监管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此种观点当下在业内仍很有市场。实事求是的讲,这种观点下的这些分析都没有问题,但是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趋势。

环顾周围就可以发现,当下的互联网已发展到“人人互联”阶段,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学习期的少儿,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看新闻、看视频、健身、交流、金融、教育……但凡所能想到的,互联网应用(尤其是支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互联网APP应用)已经成为所有人的日常。并且随着5G的普及,“万物互联”即将成为现实,生活的“在线化”将不仅仅是趋势这么简单,而是“在线”会成为生活的一种“默认”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项产品、一个服务不“在线”,是越来越不可想象的,也是无可理解的。

如果未来就是一个“在线”的世界,那么广电网络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不就是要顺应未来的趋势,去做、去尽快做到这件事吗?

如果你还无法理解,看看现在周围有多少人在付费购买互联网视频会员?甚至有些高质量内容付费的价格,还高于有线电视同类服务的标价,为什么还会有人买?并且,即使购买到这些互联网视音频内容,在电视上播放也是有限制的,这些人为什么仍会买?

其实,答案就是,这些内容是“在线”的,而“在线”才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越来越习惯的日常。如果把这个趋势向后看,这种“在线”的习惯,会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默认”生活状态;当“万物互联”来临,所有人们接触的产品或服务,要么“在线”,要么退场。这是即将到来的现实,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三、关于“在线”的两个误区

关于业务“在线”,业内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也有明显的认识误区。

1、“O2O”不同于“在线”

说到“在线”,许多人会把前些年热门的“O2O”拿来做比较,认为做到了“O2O”,并辅以多屏互动等功能性支持,就能够较好地应对互联网浪潮带来的业务冲击。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年广电网络企业在“O2O”方面做了许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自建网站和APP,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进行线上营销,推行会员制及会员体系在线化,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品牌传播和在线互动,投放线上广告等等,这些方面的努力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非常令人尊敬;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这些努力取得的结果,只是缓解了用户流失的速度,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或扭转业务下滑、用户流失的大趋势。

问题出在哪儿?

首先,“O2O”是交易机制。所谓“O2O”:“O2O”是英文词组缩写,全称是Online To Offline,意思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大白话就是原来商店里卖的东西,现在放到互联网上就可以买到了——企业通过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在联通互联网的电商平台设立柜台,让用户在网上就可以下单买到原来在商店里才可以看到的商品了。“O2O”其实就是一个网上营销并达成交易、网下拿货(或享受服务)的交易机制,企业通过网上引流用户、达成交易购买,用户通过上网下单、更方便地买到产品或服务;无论对企业还是用户,“O2O”都带来了产品交易的便捷。

既然“O2O”是交易机制,那么和“在线”就不是一回事——“在线”的内涵,不仅包括在线交易,还包括具体产品的在线提供、在线达成、在线互动、在线优化迭代等更多内容;“O2O”可以看做是产品“在线”在交易机制方面的落实。

其次,“O2O”其实只是把互联网视作工具和手段,所以其带来的改善是局部的效率优化。而“在线”则意味着企业和用户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通过“在线”,企业可以逐步实现产品与用户需求的同步,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与企业提供产品的过程相融合,“在线”成为企业与用户互动的纽带,用户的使用、体验互动、反馈,成为产品不断改进、优化的驱动;这与“O2O”所带来的局部性、工具性的效率优化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再次,“O2O”的实施,从企业的底层认知到组织结构,并没有根本性改变。这意味着,面对移动互联网下的“人人互联”,5G即将带来的“万物互联”,企业即使实现了“O2O”,也未从根本上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而“在线”则不同,企业通过将自身的产品或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从而使自身融入了全新的“互联网+”生态,基于互联网的无限种可能的应用和资源,就有了连接的可能性(之所以称之为可能性,是由于不同终端所能接纳的应用与内容,要受到不同领域的法律、政策的准入和限制,因此在实际实施中要有所取舍)。

所以,“O2O”作为一种已经高度成熟的、高效的电子商务机制,广电网络企业一方面应该予以重视,并积极实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仅仅到位“O2O”是远远不够的,“在线”作为一种必要的战略选择,需要投入更大的决心决断、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加以更广范围、更深入地推进。

2、实现了内容上网、多屏互动,不等于“在线”

各地广电网络企业为提升有线电视服务的品质和体验,这两年已经做了很多实质性的尝试,其中就包括内容上网、多屏互动等功能。但是各地取得的结果却相差很大,有的地方用户下滑趋势明显缓解、并开始回升,有的却收效平平。为什么会这样?

先看内容上网、多屏互动这两个功能到底是什么意思。内容上网,就是把有线电视业务内的直播、视频点播的部分内容,同步放到互联网上,供移动终端选择接收;而多屏互动,就是广电网络提供的部分视音频内容,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和有线电视端分别接收,不同终端接收的内容列表和收听收看进度,可以实现终端间的无缝衔接。

这两个功能推出的目的,显然都是为了便于用户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收看广电网络提供的丰富内容,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但是不同的广电网络企业,向用户推出这两个功能,是分别采用“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实施的:

①“在线”方式。就是把“在线”放在第一位,首先保证用户能够方便地通过“在线”方式(如移动终端APP)访问广电网络提供的内容,这有点像腾讯视频、优酷等互联网视频APP的做法;在“在线”基础上,用户自然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电视机等多个终端选看内容(内容上网)、实现多屏互动,电视终端成为内容显示播放的一个屏。

②“离线”方式。通常做法是,用户需要先连通有线电视,在电视上进行所谓的登录、验证、授权,然后才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接收电视上播放的内容,以及实现多屏互动;通过家庭网关、WiFi等设施,用户的移动终端即使没有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以实现在移动终端播放有线电视上可接收到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内容上网、多屏互动并不需要“在线”支持。

表面上看,这两种方式都实现了内容的跨终端播放,但实际上,有四个方面差异:

①用户使用方式不同。“在线”方式是顺应当前用户移动终端的使用方式,让用户重新把电视屏纳入与其它终端同样的“在线”习惯中来。而“离线”方式,则是推动用户继续以有线电视的使用习惯为主,给用户提供一种通过移动终端看电视的新途径。

②用户引流的方向不同。“在线”方式,是将已习惯于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重新拉回电视端,将多屏收看的体验,统一为一个整体;“离线”方式是对有线电视存量用户提供一种看电视的新方式,目的是带给用户看电视内容的更好体验。

③收集用户数据的渠道不同。“在线”方式,是通过互联网渠道收集用户的使用数据,并采用云存储、云计算等方式提供在线服务,具有灵活的扩展性;“离线”方式,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收集用户数据,采用大型局域网传输和局端存储、服务器阵列集中计算方式提供服务。

④平台开放性不同。“在线”方式是平台开放的,用户接收的内容可以通过在线分享等方式,在互联网范围内形成更大的网络协同效应;支持用户无障碍、便捷的注册、使用服务,“在线”用户回流电视成为可能。“离线”方式则是平台闭合型的,就算有数据收集和优化,也只局限于对已有用户使用体验的优化,这也决定了此种方式的内容上网、多屏互动,对吸引新用户和拉动用户回流的帮助不大。

一个“在线”,一个“离线”,不同的操作方向,会使得内容上网、多屏互动这些功能,带来完全不同的市场预期和结果。

四、业务“在线”的基础性工作

对广电网络企业来说,推进业务应用、内容、服务的“在线化”,要关注三方面的工作:

1、应用和内容的“在线化”。广电网络要把各种应用、节目内容、服务,部署到可连接互联网的“云端”服务器,用户可以通过访问网站、移动终端(手机、PAD等)APP的方式自由访问;并且多屏互动等更灵活的多终端视频观看方式,视频内容插播广告等互联网收费模式等,也可以逐步开发引入,这需要一系列的技术和商业准备。可以期待,随着万物互联的不断发展,“在线”方式会更趋丰富、带来更多惊喜。

2、信息数据和业务流程的“在线化”。提供“在线”的内容和服务,相比以往偏于“离线”的有线电视等传统业务,最大的不同在于推出了双向互动式的全新服务模式,以及用户大数据的收集和智能化响应(数据驱动)。企业内部信息链、数据中后台、客户管理平台等,都需要与“在线”业务实时对接,业务流程、信息流程、系统统筹及即时响应等方面全局性的筹划改进,都势在必行。

3、应用、内容资源、技术等的“在线化”。在万物互联不断推进中,各种基于“在线”连接的新应用场景会层出不穷,通过广电网络可实现的新功能也将不断浮现;广电网络应有专门的产品部门,积极与各种应用、内容、技术供应方对接和合作,不断将自身融入更广阔的“在线”生态,使广电网络的业务向更大的空间拓展、延伸。

五、运营方面的三个建议

即使明了“在线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进此项工作依然艰巨而复杂,从认识到行动,要经历各种困难和取舍。在此提三点建议。

1、明确重点:推进“在线”,把信息和数据置于工作的重心位置。

这涉及到第三代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即在“万物互联”下,广电网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是政策吗?显然已经不再是了,在竞争性市场中,政策已经成了一个公共变量;在未来融媒体、全媒体管控的政策环境下,其实所有参与竞争方,都站在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再谈什么政治属性、专用网络,都不再有实际意义。

是技术、覆盖网络、产品优势、员工队伍这些吗?现实中,广电网络企业在这些方面不但没有优势,相对竞争对手(如电信企业),部分环节还相对落后,急起直追、缩小差距才是应该考虑的事。

是用户规模吗?要知道,广电网络有线电视用户的流失状况,已经到了危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阶段——部分地区的有线电视用户流失已经过半,形势岌岌可危。以现阶段的用户规模而论,优势可能在部分地区还有一点,但在用户持续流失的情况下,也很难乐观。

抛开以往那些曾经所谓核心竞争力的幻想,把目光放到“在线”的、基于互联网的成功企业身上,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构建起的核心竞争力,是他们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深入准确地洞察用户需求、更快速地拓展优化升级产品和服务、取得更高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深入地占有、把握一定规模用户的使用及需求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准确分析、使用、共享和驱动业务迭代的能力

对当下的广电网络而言,要在市场上获得用户数量的止跌回升,产品服务取得根本性改进是必要条件,而推进改变的举措包括:通过“在线化”的努力,收集尽可能多的用户数据(使用数据、评价数据、互动数据等);建立高效的数据分析模型与算法体系,加快形成数据驱动下的产品优化迭代流程;构建更开放、更友好的数据合作机制,培育在数据共享、合作共赢基础之上的外部合作生态体系。

可以看出,信息与数据工作,关系到企业凝聚核心竞争力;应将其置于“在线化”的重心位置。

2、关键支撑:企业内部打造基于数据共享、网络协同的数据链体系。

在“三网融合”落地、5G爆发的背景下,广电网络的业务产品和服务,面临越来越快、越来越剧烈的市场变化,而企业原来通过市场、客服、产品等职能部门,按部就班、逐层传递汇总客户信息、再集中决策实施改进的运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对产品服务的改进迭代速度的要求;如果拿不出能够适应环境的改进策略,用户流失局面不但不会缓解,还将越来越严峻。

如何应对这种“时势”呢?别无选择,就是必须以快应快——加快一线部门收集、汇总信息的速度,加快一线部门间共享信息的效率,加快产品吸收信息、改进迭代的速度……而要做到这一切,构建快速收集数据、共享信息的数据信息链就变得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所谓企业内部数据信息链,就是指全面构建覆盖企业内部各业务环节,以用户需求为起点、高效承载、智能共享的数据信息体系。企业内的各业务单元通过这个数据链体系,不但可以方便地在线查询和记录与用户相关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如用户的注册信息、网络节点信息、行为数据、使用数据、信用数据、汇总统计数据,各业务环节与用户相关的活动、协作、专业分析信息等,而且能够随时发起和参与跨业务单元的各种工作协作,从而使企业整体的业务响应和服务水平达到即时性的效率目标。

企业的数据信息链,其实就是“在线”的内部业务协作网,既支持各业务单元快速形成和落实业务决策,又通过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增进组织智能和内部合作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向下赋能”奠定了基础(所谓“向下赋能”,是指向一线的业务环节赋予全方位的信息视野和部分基层决策权)。

构建数据信息链,主要涉及三部分(可能不完整,需要补充):

①支撑在线用户各种在线数据的提取、记录、归集、分析、循环优化的数据后台。

②连通用户数据库、数据后台,支撑企业内部业务办理、信息联通的数据中台(也可以看做许多企业目前业务单流转BOSS系统的“在线”升级版)。

③面向在线的节目传输前端、网络路由等系统,进行重新规划。

3、打造全新运营体系:把人作为用户单位、免费-付费的商业模式、网络全连接。

重构面向“在线”的运营体系,需要一些关键动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调整用户单位:以“人”为用户单位,而不是“户”

大多数广电网络企业提供的有线电视套餐服务或产品,是基于“户”这个单位,也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很有意思的是,识别这个“户”,是通过“户”对应的“户主”的身份证来执行的,也就是说,是以一个人来识别一“户”;而有多处住房的一个人,则一人对应多个“户”)。以“户”为单位的服务或产品设定,导致了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这些服务或产品是服务所有“户”的,而不单独面向真正使用这些服务与产品的“人”。这是什么意思?以有线电视EPG(电子节目菜单,简单说就是我们打开电视后进入的那个功能界面)为例,电视上操作的界面和所有的功能设定是完全固定的,是面向所有“户”的,以及“户”中所有人的;所有用户面对的屏幕、各种功能的操作都是同样的。

而随着业务的“在线化”,再以“户”作为用户单位实际上是难以为继的。在“在线”环境下,无论用户数据的收集分析、服务的提供、产品的优化迭代,实际上都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以活生生的“人”为单位在进行——这很好理解,人才是那个有需求、有个性的用户个体单位,故而可以接触、理解、分析其需求,用产品或者服务加以满足;而“户”则是“统计”意义上的用户,在以前业务垄断的情况下,粗略的将其作为用户量的指标统计一下总数也就罢了,在当下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深入分析用户需求、改进产品服务比以往简单统计要复杂得多、迫切得多,再以“户”作为粗略的用户单位,就显得过于随意和潦草了。

将用户单位的变“户”为“人”,将涉及一系列的业务系统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结合“在线”特点,进行的商业模式重构。

②重构商业模式:免费+付费

有线电视服务可以免费吗?

以我之见,不但可以,而且必须。

互联网电视为什么在不到4年时间,就“挖”走了近半有线电视用户?靠的就是“免费”(或者说阶段性免费)。而观察各种“在线”环境下的互联网服务就会发现,免费和付费相互交织,各自形成逻辑自洽、稳定运行的经营模式。这些模式已经足够成熟,移植到广电网络也毫无问题。

对广电网络企业来说,当前最有利的商业模式,就是“在线化”基础上的免费模式。免费模式的好处有三:第一,迅速吸引用户回流。互联网电视在直播方面的频道内容短板,使有线电视服务的免费策略不但可以迅速化解用户流失的窘境,而且配合“在线”,将渴望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回流,重新壮大用户总量的规模优势。第二,重建有线电视的盈利模式,盈利重回增长指日可待。以往有线电视的盈利模式是基于基本收视费基础上的,而基于“在线”的免费模式则不同,盈利主要来源于客户大数据支撑下在线插播广告;有的同事可能会怀疑这个广告收入能不能填补免费导致的收入减少,简单估算,前些年各地方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有多少?而已经“在线”并免费的有线电视(或该改名叫做全媒体电视),能够覆盖的广告接收户数,比电视台覆盖的广告用户少吗?现在利用免费策略如果拿回哪怕一半的流失用户,有线电视服务的覆盖用户也是在千万级的,如果再考虑全省有线电视入户率(拜村村通工程的卓越表现,接近100%不是吹牛),恐怕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无法撼动有线电视对电视屏幕的统治地位;以这样的规模和实力,发展全媒体全渠道(电视渠道基本垄断)在线广告,有什么问题吗?所以,只要运作得法,基于“在线”的免费模式,在创收方面比之以往应该更有前景、潜力更大。第三,免费带来的用户量增长,使得更大规模客户的数据更具价值,基于数据分析基础上,各种新的应用和业务前景将会不断呈现,带来更开阔的盈利空间。

除了免费模式,付费模式同样值得期待。付费,不仅仅意味着收入,还标识出了更精确市场细分的窗口。如果用户选择付费,仅仅是用户想通过这个举动,拒绝插播广告、选择更优质的内容这么简单吗?当然,站在用户的角度,他可能就是这么想的——我不想看广告,我就是还想看更多的好内容;或者,我要看就看最好的内容,价钱什么的不重要……而站在运营商的角度,除了筛选出付费用户的消费层次,还有机会透过用户愿意付费这个举动本身,关联到更深的业务层次,比如:某位付费用户关注电影,可能意味着存在相关的消费倾向和偏好,简单推测此人可能爱看电影,电影预告片、观影优惠、粉丝经济等可以顺势以会员优惠的形式引入……对运营商来说,延伸出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业务关联的重要性,可能又不亚于付费用户提供的确定性收入。

其实,广电网络企业抛弃旧有模式,规划转向“在线”基础上免费和付费两种商业模式,也是形势所迫。就是业务产品不“在线”,竞争者们迟早也会把这个问题抛过来。如果竞争对手们祭出免费的大杀器,广电网络怎么办?如果不跟随将业务门槛降到免费,用户大量流失就无可阻止;失去了用户,广电网络存在的意义何在?

既然无法回避,为什么我们不主动选择道路呢?许多广电网络的同事直到现在,还在想着有线电视费事业定价这回事;其实从“三网融合”政策出台的时刻起,有线电视固定收费就已经不再具有实际约束力了——在竞争面前,市场决定价格是无可避免的。

因此,与其被动,不如主动,规划转向“免费+付费”的新模式,正当其时

③夯实网络基础:网络全连接

什么是网络全连接?

大多数广电网络,目前还是按照传统思路在运营管理,像网络的总体规划、勘察设计、建设、运维,与之对应的有线电视业务安装、网络维护、上门安装、维修、移机施工等分段的业务流程,这些流程规范有序,已经运行了20多年。

但“在线”下的有线电视服务,将出现免费这种模式,用户到营业厅申请安装、登记、移机等等这些传统手续,以及用户催费、移机施工等类似的业务环节,还有必要这么繁琐吗?取消有何不可?如果有线电视服务可以免费,用户在家的电视机,即插即用岂不是更方便?或者通过移动终端连接广电网络的移动APP,直接联网收看岂不更省事?并且,广电网络就不能支持无线连接吗?既然广电网络已经拿到了5G建设许可,“有线+无线”不是更优的选择吗?

所以,广电网络“在线”后,升级“全连接”网络势在必行。所谓“全连接”的广电网络,就是把网络建设成为一个连接所有用户、即接即用的全天候、全连接网络。无论何时、何处,用户只要将终端设备连接到广电网络的室内端口(不排除以后会出现随处可以接通的广电网络无线端口),就可以无缝接入广电网络业务平台,自由选择使用“免费”或“付费”服务。为做到这一点,广电网络企业要完成工程、客服、技术等各环节的流程、制度和人员调整,以适应转向全连接网络所带来的各种变化。

不难推导,网络全连接之后,用户通过“在线”方式(理应支持电视端、移动端等不同终端)连接、注册、享受服务、付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年龄段的用户都已经习惯通过“在线”方式办理各项业务,广电网络将业务办理环节连接到“在线”,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相比以往通过人工电话通知、上门通断信号、人工办理移机等方式,用户以“在线”的“软”方式达成所需,无论对企业还是对用户,都既方便快捷,又节省成本。

六、结语

对广电网络来说,“在线化”是顺应趋势的选择。有线电视服务的“在线”,可以大大提升产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免费政策的出台,可以有效拉动用户回流;免费支撑下的插播广告模式,会带来新的盈利增长;“在线”+“免费”推动下,用户规模重回增长,由此构筑起以客户数据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将使广电网络积累起足够的实力和底气,参与到更广范围、更大空间的产业生态体系演化中。

对广电网络人来说,能够让自己从事的事业,更好地服务于更大规模的人民群众,既是责任,也是使命;就在当下,我们尽力克服已知和未知的各种困难,让产品和服务,用更方便、更廉价的方式回归,正当其势,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