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朦胧胧从睡梦中醒来,撩起窗帘,眼前一亮,到处白茫茫的,老天带来了今冬第一场大雪,也给我带来不及的惊喜——放眼望去,白雪皑皑,覆盖了整个大地。
我期待这场大雪已经好久了,我想雪中登山肯定别有一番滋味,心中窃喜,翘盼已久的雪中攀爬云门山的计划终于可以实现了,我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带上手机,相机,望远镜等装备,走出家门,一路细碎的雪花平整地铺展在行路上,我每一脚踏上去,都感到松软而柔美。回眸一望,竟已经留下了一串串脚印,柏油马路旁的树木上,挂着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常青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雪球儿,路上的积雪足足有十几厘米深,踩上去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响声。
步入山门一路寂静极了,往日鸟儿的唧喳声也少了许多,山风很小,上山的台阶被一夜白雪装扮得洁白如玉,片片落阶墀,我得意于独自一人而行,得意于无人先我而行,我的每一次抬脚落地,都在平展的雪路上留下第一个先行者的足迹,前望后顾,便欣慰异常,以至窃笑不已。偶有鸟儿惊飞,便将树上积存的雪花抖落,纷纷扬扬,簌簌落地还不时洒落到我的脸上,直至悄悄钻进我的脖颈里,但很快为我的温热所融化,不感到寒冷,只感到诗意盎然,趣味无穷。让我不禁想起唐·岑参 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雪后的美丽景观,真可谓绝妙之至。原先遍山的松柏,绿色中又多了朵朵白雪,将这初冬的云门山景区装点得分外妖娆。雪美化了山树,也压低了树枝,常在行进途中与我不期而遇,给我的脸部与脖颈送来比飘雪更多的凉意。大自然便是在这种不经意间,给你开着一个又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感觉脚底软绵绵的,脚丫凉凉的,原来鞋子不知什么时候粘满了雪,雪融化到了鞋筒子里变成雪水,脚底湿漉漉的。呼出的热气和风吹的雪花扑在我的脸颊上,额头的头发试着有些湿漉漉的感觉。 半山腰有望寿阁,在皑皑白雪的包裹下,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姿。冬日的云门山旁有苍茫雄劲、气势豪迈的群山,煞是惊艳;白雪皑皑,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霜雪披洒在云门山上,如同天宫仙境!天地间一派水墨青白的色调,山上的树像被细笔素描勾勒出来,枝叶如盖,树干细弱。远山雾气环绕,轻轻薄薄。
而此时只有那白雪在无声地等待。我踏上去,转了一圈,用脚印给这里划了一个又一个椭圆,意在给后来的登望者一个意外。驻足北眺,青州古城尽收眼底,古城在这场大雪的眷顾下,直接就是一幅大美画绢,有了雪的漫天翻卷,每一条街,每一棵树,每一幢楼亭,古城墙都在雪的点缀下,美轮美奂。
继续前行,四野阒然,没有了往日此起彼伏的呼啸声,也没了登山者边走边谈的说笑声,就连路两旁的衰草与落叶小树,也只是在无声无息地挣扎着。黎明前的黑暗与初下的白雪里,只留下我那脚踏雪地的声响,我独享这片雪的纯洁,独享这份山林静寂的美妙。
终于快到了山顶时,我看见了既洁白又厚重的白雪,在风吹下在山中缭绕,真正体验到了“人间仙境”的感觉,看来正如明朝万历年按查司副使所提写的“云门仙境”名副其实。
偌大的摩崖石刻“寿”字在积雪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显眼,驻足“寿”字之下,把人无寸高体现的淋漓尽致。“寿”字左行约一百米,一步一个脚印便到云门,前边“二龙池”也被积雪覆盖,上有“云门山”题词。置身门内,风吹如流,夹杂着吹起的雪花漫天飞舞,顿生几分凉意,有进入仙界之感,经过云门,艰难的攀缘而上,生怕滑倒,好不容易到了天街,街道不大,已被漫天大雪覆盖的天衣无缝,有庙堂一座,屋顶上积了厚厚的白雪,如同自己腾云驾雾般在天宫之上,同供奉伏羲、黄帝和炎帝三位华夏始祖,一起欣赏这冬日美景,再到云门洞时,白雪点缀下,如同步入天宫而去,只在人们膜拜神灵的地方铺成白色一片。踩在软的雪,忘却了冬的严寒,不知不觉来到了另一侧,峭壁上尊尊残缺的的石窟佛像不畏严寒在大雪的映衬下显的更加端庄,不论是脚踏莲花的菩萨,还是一尊尊盘地而坐的佛龛,都栩栩如生,面相圆润,颔首挺立,简洁疏朗的衣纹清晰可见,千百年来,见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暑来寒往,也见证了青州历史的沧桑与兴衰。我对当时的工匠甚是佩服,正是有他们的鬼斧神工,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一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文化瑰宝。
每次爬山至此而返,今日亦然,在今天上山时便令我感到行路的艰难。下山尤其难行,以前下雪时曾在此处摔倒多次,此次下山应当更加小心。本来是另有好路可行,但愈是难行,也愈充满了诱惑,所以下山时充满了探险的喜悦。我用手抓住一个树枝,然后再转换成另一个树枝,以防脚下打滑。可是,其间在我用手去抓另一树枝的刹那间,脚下一滑,屁股早已着地,哧溜一声,便仰面朝天地滑将下去。领口里,鞋子里,已经灌了不少的凉雪,顷刻又融化成凉凉的水。左顾右盼,竟无一人,只有静静的白雪在那里静静地观赏。
我上山时的脚印已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雪花,与下山的脚印已有了明显的不同,偶有鸟儿惊飞,便将树上积存的雪花抖落,纷纷扬扬,簌簌落地。山腰下已偶尔传来登山晨练者的叫喊声,天也渐渐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