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又来,又到一年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季节。向往已久的外出小游终于成行,周末我们选择了淄川的蒲家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
蒲家庄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却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因《聊斋志异》而饮誉海内外,这里洁净的大街,错落的民房,处处显示着我国明清时期北方农舍的风貌,路旁的古槐高大的树身虽有了一些枯朽的地方,却仍露出片片绿意,倔犟而峥嵘。
故居周围是一色的青砖围墙,古朴而典雅,周围是一些我们叫不上名字的树木,或才吐出新绿或已花满枝头,婆娑摇曳,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游人。正门上方黑色的匾额上郭沫若在一九六二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五个镀金大字,笔势苍劲,熠熠生辉,那雕梁画栋别具特色的门楼古色古香,进入故居宛若进入一座大花园,到处一簇簇一丛丛的花儿多姿多彩香气怡人,鱼池中的鱼儿摇头摆尾,石雕的小狐仙们活灵活现,蒲松龄的雕像掩映在鲜花翠竹之中,这一切将这古朴的小院装点的优雅而别致,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向北穿过两个青藤缠绕的八角门,进入后院,正屋北屋就是举世闻名的“聊斋”了,这里也是这位老人的卧房兼书房,短篇巨著《聊斋志异》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进门正面墙上是蒲松龄老先生七十四岁时的彩色画像,画像上方是著名蒲学家路大荒先生手书的“聊斋”匾额,画像两侧是郭沫若题写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对联,这是对蒲松龄一生作品的精辟而高度的评价,东侧一盘土炕,上铺农家粗布被褥,炕头是老式箱柜,上方是“绰然堂”三个正气凛然的大字,南窗下一张古色古香的书桌,上面摆放着老先生曾用过的砚台等物品,窗台上摆放着蒲松龄墓出土的锡灯等遗物,望着这一切,仿佛眼前浮现出这位老人伏案挥毫的场景。老人就是在这里倾其一生心血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中国在世界短篇文学史上添上让我们为此而骄傲与自豪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到蒲家庄就不能不去柳泉,遗憾的只是这里的泉已干涸,只留下后人树立的一碑,碑上“柳泉”二字为著名文学大家沈雁冰所题写,如今这里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不知九泉之下的先生看到如今的繁荣盛世会有怎样的慨叹,又会为此写出多少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