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和朋友聊天,谈到了不为名利所惑,于是我想到了刘禹锡的《陋室铭》。
《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同时,不以“君子”自我标榜,而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唯其如此,则陋室不陋。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平时与同事在办公室聊天的一些言论,感慨良多。而今,有多少人能安心享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悠然自得。
古君子者的人生价值标准是“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好国,必先持好家;欲持好家,必先修好身。只有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忧”的精神境界,才会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为品格。况今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