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村民朋友们,现在是大喇叭广播时间……”每天早上7点钟,一边做饭、一边收听村里大喇叭播放的“新鲜事儿”,对长清区张夏镇杜庄村的村民来说早已是“雷打不动”的习惯了。“沉寂多年的大喇叭又响来了,随时随地听到党的声音,俺们觉得真亲切呀!”
说起村里的大喇叭,农村的老人们再熟悉不过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喇叭作为农村最主要的通讯和宣传工具,因为具有投资成本低、宣传效果好等特点,成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了解政策、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上传下达的便捷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电话、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普及,大喇叭渐渐沉寂下来。
为重新发挥大喇叭信息传播平台的重要作用,传播党的‘好声音’,把农民最需要、最迫切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千家万户。2016年8月,长清区启动了“大喇叭村村响”工程。在区域面积广、施工工期紧等情况下,长清分公司精心部署,成立了“大喇叭村村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宣传部门、广播电视及各街镇、乡镇,按照“全面覆盖,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思路推进工程建设,力争把大喇叭建设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大阵地”、传授科技致富信息的“大平台”、倡导文明新风的“大讲堂’,确保“大喇叭村村响”工程真正办成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长清区农村有线广播建设经历了音频有线广播到有线调频广播,再到全程光纤调频广播共缆传输的模式。此次全区“村村响”工程规划设计,就是利用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有线调频联网617个行政村,建立区、乡镇、行政村有线广播网络,传送党和政府政策、法规以及重点新闻、对农服务等信息,实现乡乡有广播站、村村有广播点的布局。为切实把该项工程落到实处,长清分公司针对各乡镇行政村实际,借助现有的“村村通”有线电视系统,积极组织人力、物资、技术进行安装。30多名技术人员历时3个多月,走遍全区10个街镇每一个村、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科学规划线路,精心调频布点,实现了“大喇叭村村响”工程“一次设定、长久运行,定时开关、自动广播”。乡镇机房和行政村广播点具备插播广播的功能,以满足应急广播和日常广播的需要,让调频广播声音真正覆盖每个用户,保证村村响工程有效通、长期通。目前,全区617个行政村“村村响”广播工程从设备选型、集中调试、正常播出基本到位,99%以上的行政村居实现了有线广播联网,覆盖农户12.8万户。
在精心组织施工,尽快让大喇叭响起来的同时,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长清区建立了“区、街镇、村居”三级应急广播管理体系:区级通过总控平台负责区委、区政府及相关区级部门信息发布;街镇建设插播平台,平时转播区级信息,也可根据当地需要随时插播本街镇信息;村居建设广播终端,负责转播区、街镇相关信息,特殊情况下,也可发布本地紧急信息。按照“贴地气儿、听得懂、用得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要求,合理编排设置了《新闻天天报》、《长清政务》、《现代乡村》、《科技之窗》、《时代先锋》、《娱乐大管家》等7档节目,涵盖了党的方针政策、致富信息、农业科技、道德法制、文化娱乐、道德典型等内容,同时为街镇节目预留了时间。明确了7:00-8:00、中午11:00-12:00、晚上6:00-7:00三个指导时段。此外,如遇突发紧急情况时,区广播站工作人员可以一秒启动紧急播报功能。
“大喇叭一响,群众心里亮堂堂。”大喇叭响起来后,第一时间把党的路线方针、法律法规等传达到千家万户,群众了解政策的途径更加便捷了,支持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自觉性更高了。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长清张夏镇针对许多农村老党员、部分农民对新兴媒体使用少的实际,组织专人把党章、党纪、革命歌曲录制成音频文件,发到各村,通过现有大喇叭,每天滚动播出。“大喇叭正好可以使群众在劳作的同时,听到国家大事和党的方针政策,减少中间环节,内容实在,科技实用。大喇叭响亮的播报,架起了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张夏镇党委副书记李振深有感触地说。
大喇叭里传出脱贫致富的“好声音”。辛庄村位于长清区万德镇东北部,两山夹一沟,多年来靠山坡上几亩贫瘠的山坡地靠天吃饭,是一个典型的纯山村、贫困村。村两委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结合本村山地多,草料丰富的实际情况,决定通过发展黑驴养殖作为全村脱贫的产业项目。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该村顺利完成养殖场的育肥驴舍、饲料加工车间、场地平整、水电监控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并聘请有养驴经验、勇于负责,并经过培训的2名村民作为专职饲养员,成功购进黑驴40头。年底,这批黑驴即可出栏,实现净收入约4.5万元,贫困户按35%分红,人均可增收600元。
大喇叭还是群众健康的“守护神”。在长清归德镇路庄村,乡村医生经常把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防治与注意事项,饮水戒烟、改水改厕、灭蝇灭鼠的知识以及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大喇叭上介绍,帮助村民改变生活方式、提高村民健康素养。乡村医生路良峡说:“过去,村里人一年到头只知道埋头干活,生病也不重视,总想着扛扛就过去了。要想让大家体检、打疫苗,都得挨家挨户地催。现在大喇叭一播,全村人就都知道了。”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小媳妇一到点撂下饭碗到广场上跳跳健身舞,活动活动筋骨,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